登鹳雀楼

登鹳雀楼朗读
唐代 畅当

迥临飞鸟上,高出世尘间。

天势围平野,河流入断山。

译文

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,远离尘世间。

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,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。

注释

唐代河中府名胜,因经常有鹳雀栖息,故得名,后被河水冲没。

迥临:高高的在上面。迥: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,此处应描写高远。

世尘:尘世。

平野:平坦开阔的原野。晁错《言兵事书》:平原广野,此车骑之地,步兵十不当一。

断山:陡峭的高山。杜甫《远游》:云长出断山。

 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,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,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。

 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。诗人站在鹳雀楼上,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,觉得自己高瞻远瞩,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。从艺术表现看,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,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,饶有意趣。从思想境界看,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、俊逸的情怀,志气凌云,而飘飘欲仙,大有出世之想。第二句一作“高谢世人间”,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。

 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。中条山脉西接华山。从鹳雀楼四望,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,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,流入断山,浩荡奔去。这概括的描写,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,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,目光远大,志向无羁。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,既以显出楼高望远,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。

 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“能状其景”(《梦溪笔谈》)。但景以情见,物由志显,能状壮阔山河,正因诗人胸怀高尚。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。由于时代、遭遇、处境的不同,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。王之涣是盛唐诗人,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。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(772)进士擢第后,仕途淹滞,有志不骋,也曾隐游,“拙昧难容世,贫闲别有情”(《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》)。他自视清高,志不苟俗,又不甘困顿,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。因而登临赋诗,抒怀励志,瞩目高远,激情迸发。从当时历史条件看,应当说,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。而这种励进的精神,在今天也是可取的。

畅当

畅当,生卒年不详,河东(今山西永济)人,唐后期儒士。官宦世家,畅璀之子。 初以子弟被召从军,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。贞元初,为太常博士,终果州刺史。与弟诸皆有诗名。诗一卷。畅当父亲畅璀,唐肃宗时官至散骑常侍,唐代宗时,与裴冕、贾至、王延昌待制集贤院,终于户部尚书。 ...

畅当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草芽未绿柳先黄,曲槛重门辇路长。冰雪初销流禁禦,羊沟又见水汤汤。

()

何处又传金椀出,几人争看玉山颓。幽情不是风期旧,异境难从指顾开。

猿鹤已回尘外驾,烟云休造眼中衰。未妨一老同巾履,香火终年谢劫灰。

()
黄文仪

雨后添诗兴,花前破笑颜。知音千古少,得趣一心欢。

()

书来远自薄寒山,缭绕洮河出古关。
今日难裁秣陵报,薤歌寥落柳车边。

()

扫石旋铺琴席,临流试泛酒卮。山水依依可恋,风尘扰扰何为。

()

屋角羲娥转两轮,今朝水帝又司辰。

山家尝稻知良月,野径寻梅见小春。

()